首页

中国女s女m视频免费区

时间:2025-05-24 17:11:52 作者:深观察丨“对等关税”暂缓期即将过半 美国内外处境都不妙 浏览量:70395

 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:台湾特殊教育研究员:教师专业度助力普特教育融合发展

  作者 周昕

  “大家常问我,特教教师都教什么科目?”黄彦融走上讲台的第一个问题,就让听众将目光聚焦到这位来自台湾,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身上。

  10月25日至28日,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(以下简称“会议”)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。作为会议中唯一探讨两岸教育的专题研讨会,27日的会议现场座无虚席。

  起初,黄彦融对特教专业的理解并不深。他告诉记者,所谓的特教,就是根据学生个别不同障碍类别及程度进行适性教育。

  利用职前实习的机会,黄彦融通过一年的时间从理论真正来到特教实践教学。2009年硕士毕业后,他如愿成为了一名特教教师。

  如果说职业选择是因为热爱,那么爱心和耐心就是这份热爱的“保鲜剂”。“成为特教教师的初心就是想努力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成长。”黄彦融回忆道。

  成为台“教育研究院”助理研究员后,黄彦融继续关注特殊教育课程及教师素养的发展。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,黄彦融通过分析台湾三县市中学特殊教育班级课程计划发现,与普通专任教师不同,研究对象的每位特教教师平均需要负担3至6种任教科目。此外,特教教师还要肩负撰写学生的个别教育计划、陪同学生进行专业治疗服务、家校沟通等与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相关的事务。

  台下,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宋国语不住地点头。本科时,宋国语曾经到北京的一所特教学校实习。“我们不仅学习如何授课,还要一对一深入观察、了解和辅助每一个特殊的孩子。”从帮助孩子参与课堂活动,到正确引导他们控制问题行为,乃至于与家长及社会康复机构协调沟通等,特教老师无一不在。

  尽管工作内容较为繁杂,在这个特殊的讲台上,黄彦融站了12年,“我的教学秘诀就是让每个孩子在做中学”。

  曾经为了训练一名自闭症学生自行从家里走到学校上课,家长和老师们一起带着学生认路、过街口,一次次演练遇到突发状况时应该要做的反应。两个月,这段1500米的“上学之路”,黄彦融陪着学生数不清走了多少遍。当见到学生能够自主走来学校时,黄彦融将那个早上深深定格在脑海中。

  “特教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,当我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,对老师流露出的亲近与信任,那种实在的感动也是满满当当。”宋国语如是说。

 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深入研究,黄彦融发现,爱心和耐心只是基础,更重要的是专业度——不仅要具备学科知识教学能力,还需要理解特殊学生特质的专业知识。

  黄彦融介绍,目前台湾的主流特殊教育为融合教育,并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安置在特教学校、普通学校集中式特教班、普通学校分散式资源班等班级类型。“特教老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化量表测试、行为观察等方式来判断学生处于怎样的程度。”

  “借助这次会议的交流,让我认识到两岸教育中,共同面临着包括数位工具介入在内等问题。”黄彦融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说,“特殊教育需要走向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。两岸教育本一脉,特殊教育的交流更要站在同一个思维起点上进行对话。”

  “正如黄老师所言,特殊教育需要拥抱新技术,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老师们的工作压力,提升教学的针对性。”宋国语说。

  随着新技术的参与,特殊教育中的每个“海伦凯勒”,将有越来越多的“安妮老师”将其视若珍宝。(完) 【编辑:叶攀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以1/3篇幅提供注脚和说明 新译《浮士德》为读者降低阅读障碍

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韩建华,教育部党组成员、副部长王嘉毅,民进中央副主席王刚、高友东、何志敏,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,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田雪平,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。

也门暴雨引发洪灾已致45人死亡 数百人流离失所

瞄准人工智能产业,越秀推动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创新发展,鼓励企业在医疗、教育、交通、商贸、金融、政务等领域开发人工智能典型场景应用。

焦点访谈:适老化改造 让养老变享老

浙江大学6日刊文深切缅怀校友李政道。文章说,李政道在浙大打开求索物理的大门。1943年,年仅17岁的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,虽然仅在浙大求学一年,但对于母校感情十分深厚。自1972年起,他多次回校讲学,调研招生、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,思考新中国的人才培养。1991年,李政道在浙江大学创办浙江近代物理中心,并担任中心主任,开启了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科建设的新时期。

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

他进一步强调,“我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改革政策。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政府一直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着明确的规划,在诸多发展领域都走在前列。可以说,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”

最高检、国家林草局建立协作机制合力守护林草资源

成熟的司法判决自然不会为舆论所左右,也不能不顾及舆论。因为法律既要让公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也要努力实现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。极端案件发生后,对于3个犯罪嫌疑人的处理,网上有很多声音。这些舆论是一种情绪的宣泄,一种态度的表达,而且常常以某种过度的形式表现出来,以期引发更大的关注。毕竟每个父母都有恻隐之心,更不想自己的孩子会遭遇这样的不幸。检察机关的这份通报,就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